1. 首页 > 宠物资讯

白喉矶鸫(白喉矶鸫叫声)

  白喉矶鸫,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鱼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深30米左右的海底,以藻类为食,也吃甲壳类类动物。由于体型巨大,所以很多人认为它们是外星生物,不过科学家表示,这种鱼并不是外星生物,而是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物种。

本文目录一览:

  • 1、白喉矶鸫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 2、白喉短翅鸫需要遛吗
  • 3、白喉矶鸫一年叫几个月
  • 4、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 5、白喉矶鸫的特征是什么?

白喉矶鸫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白喉矶鸫也叫白喉蓝头矶鸫、白喉石鸫、臭皮翠、__虎皮翠、葫芦翠等。在分类学上属于雀形目、鸫科、矶鸫属。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不丹、印度北部、斯里兰卡和我国西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等地。

  白喉矶鸫体长17~18厘米,体重30~39克。雄鸟头部自额至后颈及翅上的小覆羽均为钴蓝色,喉部中央有一块白斑,所以又叫“白喉蓝头矶鸫”。腰和尾上覆羽浓栗色;两翼大都黑褐色,表面略沾淡蓝灰色,内侧飞羽有一白色块斑;尾羽也是黑褐色,上方缘以黑纹;颊、耳羽和颈侧均为黑色;下体浓栗色,至尾下覆羽转为棕黄;眼暗褐色,眼先栗色;嘴黑色;脚、趾呈肉褐色以至暗铅褐色。雌鸟上体以橄榄褐色为主,杂以黑褐色的横斑,至腰和尾上覆羽转为白色,横斑更为明显;两翅及尾羽的颜色较浅;头和颈的两侧及喉侧和上胸等均呈深褐并杂有棕白色斑块,下腹中央纯白;下体余部乳白色杂有黑褐色的波状横斑;眼圈乳白;嘴暗紫褐色。

  生态:栖息于多岩山地的林间,常高踞树顶或岩巅处,也常下地活动。平时鸣声细柔婉转多变,富音韵,但在鸣叫时无张嘴昂首姿态。主要以伪步行甲、象甲、蝽象和蝼蛄等昆虫为食。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林下地面凹坑内或天然树洞中,以及岸边岩洞或岩石缝隙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13~15天。

  饲养:可用点颏笼饲养。生鸟需要经过“诱食”和“换食”。用活的昆虫(如面包虫)诱喂2~3天,诱食成功后再进行换食,使鸟从以采食活虫为主逐渐变为以采食人工粉料为主。换食的方法是将人工粉料加水或牛奶调成稀糊状,再在上面放几条活的昆虫喂鸟,同时不给饮水,当鸟在饥、渴时,迫使其不得不去啄食放有昆虫的人工料。刚开始时,鸟可能只啄食人工料上面的昆虫,但吃昆虫时也会带进一些糊状料,经过几天的驯养后,鸟不但啄食人工料上面的昆虫,也开始适应啄食人工料。以后,可逐渐将糊状料调稠,直至最后过渡到粉状料。改喂粉料后,要同时提供饮水。平时除了饲喂人工粉料外,每天还要喂1~2条活虫,并提供菜叶和骨粉等任鸟自由啄食。粉料的配制可用绿豆粉或豌豆粉与熟鸡蛋以2∶1的比例调匀,再加少许肉糜即可。白喉矶鸫极喜水浴,除寒冷季节要减少水浴外,平时要经常让其水浴。平时要注意栖架、笼底的清洁。

  

  

白喉短翅鸫需要遛吗

  白喉短翅鸫需要遛。每天要喂一次鲜肉沫拌粉料,吃完为度,并给几条昆虫。在饲养白喉矶鸫时,除粉料经常保持充足、新鲜外,每天一定喂一次软料,其中不但有肉沫、熟鸡蛋等蛋白质饲料,还应补充水果和菜沫,需要偶尔遛一下。

白喉矶鸫一年叫几个月

  没有资料显示能叫几个月。

  鸟类动物的叫声是不分阶段的,全年都能叫。

  白喉矶鸫在中国东北地区为夏候鸟和旅鸟,在中国华南地区为冬候鸟和旅鸟。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白喉矶鸫

  (学名:Monticola gularis)是鸫科、矶鸫属小型鸟类,体长17-18厘米。雄鸟头顶和翅上覆羽钴蓝色,背、两翅和尾黑色具白色翅斑,腰和下体栗色,喉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鳞状斑,两翅和尾灰褐色,头顶灰褐色,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具黑色鳞状斑。特征均很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白喉矶鸫是低山森林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700-17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喜欢在靠近河流附近的多岩石的山地和原始森林边缘靠近河流的次生林中活动。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警而隐蔽,常站在岩顶和树梢茂密的枝叶间呜叫,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极富音韵。主要以甲虫、金龟子、步行虫、蝼蛄、蝽象、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于从贝加尔湖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俄罗斯远东和朝鲜,越冬于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中文名

  白喉矶鸫

  拉丁学名

  Monticola gularis

  别    名

  蓝头白喉矶鸫、白喉矶、虎皮翠、葫芦翠、蓝头矶

白喉矶鸫的特征是什么?

  又名白喉石鸫、虎皮翠、葫芦翠、蓝头矶鸫。分类上属雀形目,鸫(亚)科。在我国主要繁殖在东北各省、内蒙占东北部至河北东陵;经沿海一带迁徙,而在广西一带过冬。

  白喉矶鸫体长约17厘米。头蓝,翅黑,而腹栗,喉上有白色块斑,各色相衬显著。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头顶成点斑状,背部则形成横斑。

  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平时栖于多岩山地的林间,常见它站在树顶或岩巅处。歌声徐缓而悠扬,太阳未出时多在低处鸣叫,随着太阳逐渐升起而向高处移动,歌声颇有韵味,似吹奏笛箫声。故人称“山地歌手”,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主要为甲虫、蝼蛄、鳞翅目幼虫等。

  营巢于大树根茎部洞穴或崖壁天然洞中。巢由松针、草根、草茎、草叶等编成,产卵6~8枚。卵肉色带清晰的棕色斑点或块斑,钝端较密。雌鸟孵卵,孵化期13~14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4~15天。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sd1821@163.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iqid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