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矛头蝮、短尾山椒鸟、水雉7种,新增夜鹭等水鸟。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初步建立了以生态保护护为基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本文目录一览:
- 1、矛头蝮蛇的详细介绍
- 2、中国十大毒蛇的原矛头蝮是怎样的?
- 3、原矛头蝮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 4、原矛头蝮简介
- 5、原矛头蝮蛇会游泳吗
- 6、原矛头蝮蛇的天敌
矛头蝮蛇的详细介绍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俗称:烙铁头
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jerdonii [Blyth, 1875] 是我国主要毒蛇之一,隶蝰科(Viperidae), 蝮亚科 (Crotalinae), 原矛头蝮属。它是山西省三种毒蛇之一,有一定危害,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俗称:烙铁头、草上飞、土公蛇。
蝮蛇在平原、丘陵及山地生活,是我国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矛头蝮什么动物都吃,包括袭击人类,所以它才会被列入五大毒蛇之一。
蝮蛇咬伤:
局部症状:可见两个深而清晰的牙痕,伤口有刺痛及麻木感,周围肿胀明显。局部压痛,活动则加剧,肿痛于2-4天为甚。伤口出血不多但常见有黄色粘液渗出,局部可见瘀斑及水、血泡。亦可有局部组织坏死灶。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多于伤后1-6小时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是蝮蛇伤早期中毒的特征之一。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颈项强直,张口困难,胸闷,全身肌肉酸痛,患肢活动移动,皮下出现紫癜,尤以妇女儿童较为多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及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常出现酱油样颜色的尿。若治疗不及时,多死于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国十大毒蛇的原矛头蝮是怎样的?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俗称:烙铁头
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jerdonii [Blyth, 1875] 是我国主要毒蛇之一,隶蝰科(Viperidae), 蝮亚科
(Crotalinae), 原矛头蝮属。它是山西省三种毒蛇之一,有一定危害,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原矛头蝮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原矛头蝮已知分布于我国湖南省(产地不详)、广东省(乳源县南岭自然保护区五指山和天井山、英德市石门台自然保护区)、贵州省(荔波县茂兰自然保护区翁昂片区)和越南莱州省(番西邦峰)、承天—顺化省(百马国家公园)、广平省(丰芽—格邦国家公园)
原矛头蝮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理想的体长应在70-90cm之间,尾巴通常在17cm左右,理想的体重应在60g左右,比较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它的腹部为灰褐色,有许多斑点。
原矛头蝮的头呈三角形,颈细,吻较窄,头顶具有细鳞,并有倒V形褐色纹斑。体背面为棕褐色,在背中央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纹斑.左右相连而成链状,在该纹斑下面还有不规则的小班纹。
原矛头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文名 3 拉丁名 4 俗名 5 中文目名 6 中文科名 7 中文属名 8 采集描述 9 形态 10 鉴别特征 11 地理分布 12 生态生物学资料 13 有毒/泌毒部位 14 毒素类型 15 毒性 16 中毒途径 17 毒素信息
17.1 磷脂酶A2
17.1.1 分子中文名 17.1.2 分子英文名 17.1.3 蛋白质序列 17.1.4 生物学活性
17.2 蛇毒金属蛋白酶
17.2.1 分子中文名 17.2.2 分子英文名 17.2.3 蛋白质序列 17.2.4 空间结构 17.2.5 生物学活性
17.3 L氨基酸氧化酶
17.3.1 分子中文名 17.3.2 分子英文名 17.3.3 蛋白质序列 17.3.4 生物学活性
18 可能的中毒症状 19 可能的治疗方案 20 数据来源
1 拼音
yuán máo tóu fù
2 中文名
原矛头蝮
3 拉丁名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Cantor,1839)
4 俗名
烙铁头
5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6 中文科名
蝰科,蝮亚科
7 中文属名
原矛头蝮属
8 采集描述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442445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37138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P.34H.
Sugihara, M. Moriura, T. Nikai,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lethal, hemorrhagic protein,"Mucrotoxin A", from the venom of the Chinese habu snake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Toxicon21 (1983) 247255.
C.L. Ho, C.M. Teng, C.Y. Lee, Presynaptic and musculotropic effects of a basic phospholipase A2 from the Formosan habu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venom. Toxicon 22 (1984) 813816.
覃公平,中国毒蛇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 形态
原矛头蝮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1152/204mm,雌1028/282mm。头较窄长,三角形,吻鳞明显;蛇体较长;尾较长而末端较细,有缠绕性。背面棕褐色到红褐色,正背有一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中心色略浅,这些斑点在有的地方前后连接,形成波状脊纹。体侧尚各有一行暗紫色斑块。腹面浅褐色,每一腹鳞有由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若干,整体上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头背棕褐,有一略呈“∧”形的暗褐色斑,眼后到颈侧有一暗褐色纵纹线,唇缘色稍浅;头腹浅褐色,有的散以深棕色细点。鼻间鳞较头背其他鳞片略大;眶上鳞为头背最大鳞片;头背其余鳞片粒状。上颌骨着生中空的管牙,有颊窝。
10 鉴别特征
原矛头蝮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体色棕黄或红褐,背脊有一行暗紫色波状纹。体色与山烙铁头蛇相近,区别在于本种头背左右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11~18枚,左右鼻间鳞相隔2~6枚小鳞片。
11 地理分布
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陜西、甘肃。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缅甸,孟加拉国。
12 生态生物学资料
原矛头蝮生活于丘陵及山区,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有时进入室内。白天虽可见到,但主要于晚上外出活动觅食。吃鸟、鼠、蛙、蛇及食虫目动物。卵生,多在7~8月产卵,每产5~13枚。
13 有毒/泌毒部位
管牙
14 毒素类型
血循毒类
15 毒性
原矛头蝮蛇毒液中含有一种被命名为Mucrotoxin A的出血毒素,引起内脏广泛出血。出血毒素能引起较强的局部效应,包括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出血毒素引起的损伤出现速度较快,往往来不及施以抗血清治疗,因此很难治疗,这种病变往往引起蛇伤病人肢体坏死,有时不得不截肢。出血毒素引起的出血作用强弱依不同蛇毒及剂量大小而有变化,弱者只是引起伤口或注射部位皮内或皮下少量出血;较重者可以引起伤口或注射部位附件组织或肌肉大面积出血;严重者不但伤口和注射部位出血,而且引起内脏器官广泛出血。
16 中毒途径
咬伤
17 毒素信息 17.1 磷脂酶A2 17.1.1 分子中文名
磷脂酶A2
17.1.2 分子英文名
Phospholipase A2
17.1.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Q2PWA3.1
17.1.4 生物学活性
磷脂酶A2能够在磷脂甘油部分的磷脂酰基(sn2)位点选择性断裂酯键 生成的产物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
参考文献:
马安德, 吴少瑜, 张嘉杰, 李志琴, 徐 伟, 文晓芸, 余乐, 吴曙光. 2006. 一种新的蝮蛇蛇毒磷脂酶 A2 同源物的分离纯化及其对 Hep3B 细胞基因谱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6(1):7 579.
17.2 蛇毒金属蛋白酶 17.2.1 分子中文名
蛇毒金属蛋白酶
17.2.2 分子英文名
Snake venom metalloproteinas,SVMPs
17.2.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4J4M_B
17.2.4 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Structure/mmdb/mmdbsrv.cgi?Doptsuid111666
17.2.5 生物学活性
具有水解基底膜、细胞外基质、促细胞凋亡、抑制血小板聚集、水解胶原和纤维蛋白原、诱导白细胞滚动等作用
参考文献:
张雷, 刘明华. 2013. 蛇毒金属蛋白酶[J].中国急求医学. 33(11): 10401044.
17.3 L氨基酸氧化酶 17.3.1 分子中文名
L氨基酸氧化酶
17.3.2 分子英文名
Laminoacid oxidase,LAAO
17.3.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124015194
17.3.4 生物学活性
具有FAD或 FMN亚基,它催化 L氨基酸的氧化脱氨,生成 α酮酸、氨和过氧化氢,具有抗菌活性。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具有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细胞毒性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具有出血或溶血活性、引起水肿及抗细菌、抗艾滋病病毒的特性。
参考文献:
Curti B, Ronchi S, Simota PM. 1992. D and Lamino acid oxidases. In Mueller F (Ed.).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of Flavoenzyme, vol. 3. CRC Press, Boca Roton, FL;pp.699.
Nathan I, Dilansky A, Yirmiyahu T.1982.Impairment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by Echiscolorata venom mediated by L—amino acid oxidase or H202[J].Thromb.Haemost. 48: 277—282.
齐元麟. 2011. 中华眼镜蛇L氨基酸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D]. 博士论文. 福州市: 福建医科大学.
张云, 郑永唐, 张玉洁, 王建华, 李文辉. 2004. 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在制备艾滋病治疗药物中的应用[P].中国专利:03117417.5,9,8.
18 可能的中毒症状
伤口肿胀、出血、疼痛剧烈,持续时同亦较长且有烧灼感,伤口周围红肿,可有水泡、血泡及瘀点、瘀斑,刨口局部可形成溃疡,肿胀沿肢体蔓延,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有皮下瘀血,血液凝固时间延长,当毒素扩散到全身,即有全身不适等表现,如头昏、眼花、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皮下出血、五官出血、便血、血尿及全身内脏出血、血压下降、四肢冰冷、休克以致昏迷。
参考文献:
庞丕万. 2007. 烙铁头蛇咬伤引起中毒的临床报告[J]. 蛇志, 19(4): 287288.
19 可能的治疗方案
局部消毒后给于点状加压止血(不切开消毒),肿胀疼痛明显时用50%硫酸镁溶液外敷,注射抗毒血清10 m1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点滴,并局部注射35ml,使用止血抗纤溶药(止血敏、维生素K、止血芳酸或止血环酸)和山莨菪堿(654—3)加地塞米松静脉点滴,根据需要注射新鲜血或血浆,口服中草药和蛇药,对抗感染、止痛等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庞丕万.2007. 烙铁头蛇咬伤引起中毒的临床报告[J]. 蛇志, 19(4): 287288.
20 数据来源
原矛头蝮蛇会游泳吗
会,大部分蛇都会游泳。蛇在游泳的时候,不断地摆动身体,这样身体的侧面和尾部都会产生推力来推动身体在水中前进。蛇游泳的原理和鱼类似,但是多数蛇没有鳍、尾巴很细,因此游泳速度不是很快。原矛头蝮(学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又名龟壳花[1] (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
原矛头蝮蛇的天敌
原矛头蝮蛇,也称为龟壳花,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 俗称老鼠蛇、龟壳花、恶乌子、笋壳斑。 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

原矛头蝮的头部是典型的长三角形,脖子很小,形似烙铁,故名烙铁头。 身体修长,尾巴修长,具有缠绕性,善于爬树。原矛头蝮蛇身长一般在80厘米到1.3米左右,通常都不会超过一斤,算是一种典型的小型毒蛇,所以原矛头蝮是毫无疑问的致命性毒蛇。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身含剧毒,令人谈虎色变。

原矛头蝮蛇主要分布: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生活在丘陵及山区,喜欢在深山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甚至会跑到住户家里去,令人毛骨悚然。

原矛头蝮蛇,每天半夜出门,特别喜欢下雨天,活动高峰期是6-8月,最喜欢夏天的温度,活动率频繁,非冬眠期每天出现率为 30%-70%,平均为 52%。 该蛇常以树洞、竹洞、岩洞为越冬场所。 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遇到暗影和灯光时会攻击和伤害人。 原矛头蝮蛇吃鱼、蛙、蜥蜴、鸟、鼠等,也曾猎过鸡,甚至其他蛇类。

原矛头蝮蛇是一种管齿毒蛇,血液通过毒液循环。 最大毒性剂量为108毫克,致死剂量为48毫克,10克体重的老鼠体内注射一毫升蛇毒,2小时内就会死亡; 如果皮下注射蛇毒0.5毫升,或腹腔注射0.5毫升蛇毒,24小时内注射小鼠会直接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原矛头蝮蛇对我们人类致残率很高,据说,被咬后两小时内必须打血清,原矛头蝮蛇毒性是很强的,咬伤后整块肉都会烂掉,如果伤口被注入了过多的毒液量,时间长不打血清会导致截肢,毒液对人类致死量为50毫克。如果你被这种蛇咬了,应当及时治疗打血清,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sd1821@163.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