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鲜花盛开,草木渐茂,各种昆虫都出来活动了,其中便包括了蜱虫。在此,专家特别提醒,市民去野外游玩时要小心,最好穿长衣长裤出行。
饭后散了步就被蜱虫咬了
4月12日凌晨一点多,高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急急忙忙冲进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急诊室,说自己被虫子咬住了,拔都拔不出来,想让医生快点帮帮忙!
原来,当天晚上高先生洗好澡,无意间摸到自己小腿上多出了一颗肉痣一样的东西,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一只长了8只脚的虫子,头部还钻进了皮肤里。
高先生试图将其拔出,可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拔不出来,于是赶紧来看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先生身上的蜱虫。
当时值班的急诊外科医生也是头一次碰到这种病例,凭以往所学,初步诊断是蜱虫,经过查询相关资料和电话咨询皮肤科专家后,试图用酒精和石蜡油让其自行退出,但这个方法没有奏效。
医生试图取出蜱虫。
于是,外科医生决定用手术的方式,帮高先生取出这只蜱虫。
听说要动刀子,高先生表示非常害怕,医生和护士进行了心理安慰,使高先生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随后,医生给与局部麻药,用手术刀在皮肤上划开小切口后,成功将蜱虫完整取出。
高先生身上取出的蜱虫。
经医生询问,高先生这才回想起来,原来4月11日吃好晚饭后,和朋友们一起相约去塘超小径漫步赏景,走累了就在花草边坐下聊天。可能是坐下的时候,让蜱虫有了可趁之机。
蜱虫在身上“长”了两个月
事实上,早在一个月前,医院皮肤科就接诊了一名蜱虫叮咬的患者刘大伯。
3月13日上午,60岁的刘大伯刚进入余杭区中医院皮肤科的诊室,就迫不及待地撩起衣服说:“医生,我这里长了一团肉,已经两个月了,早些时候只有米粒大小,现在长到黄豆那么大了,有时候有点痛。”
皮肤科医生黎名根据刘大伯所指的方向看去,发现右乳头下方约3厘米处确实有一个赘生物,触之柔软,周边红肿。
刘大伯身上的赘生物。
凑近仔细查看,似乎有黑色的丝线缠绕着这赘生物,因为有些患者会自行采取用细线扎紧赘生物根部,以断其血供希望它自行掉落的方法,所以黎名问:“大伯,你有用丝线绑过这东西吗?”大伯说没有。
黎名发现这丝线像极了昆虫的触角,怀疑大伯身上的赘生物可能是一只蜱虫。于是,他让大伯平躺在治疗床上,小心翼翼地将这“赘生物”完整取下,放入标本器皿内,发现它竟然会爬,通过形态可以断定这就是一只蜱虫。
寄居在刘大伯身上的蜱虫。
那么,这只蜱虫是如何寄居到刘大伯胸口的呢?刘大伯回忆,可能是田里干农活的时候。刘大伯是湖南人,春节前夕回老家,在老家田里干过几天农活。
发病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发热
黎名介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它的嗅觉极为敏感,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气味,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
蜱虫在叮咬人时,会释放出一种麻醉物质,然后将自己的头,埋在人体的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慢性螺旋体病毒,导致慢性迁延性红斑,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等部位并发症。
蜱虫钻入人体要及时取出,它的体内有一种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可怕病毒。
被咬者通常的发病时期是1至2周左右。发病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发热,体温达到甚至超过38℃,同时感觉没有食欲、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刘大伯在被叮咬的近两个月时间里,便反反复复发烧了好多次。
而病情比较严重的,会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提醒】
去野外游玩最好穿长衣长裤
“处理蜱虫不可轻举妄动。”黎名说,蜱虫吃软不吃硬,若是硬拉出来,不仅会让它越发往里钻,还可能会直接拉断它,导致蜱虫头部留在体内,毒液渗透进人体。
他建议市民应尽快找专业医疗机构取出,然后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及时到相关部门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最后,黎名强调,春夏季节是蜱虫的活跃季节,人们衣服穿得单薄,外出郊游、爬山很容易就把蜱虫带回来,所以市民去野外游玩时要小心,最好穿长衣长裤出行。同时,宠物也易被蜱虫寄生,建议带宠物定期做驱虫护理,去野外回来,认真检查,以免将蜱虫带回家里。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sd1821@163.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