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资讯

逮兔子的狗叫什么狗,闻味找兔子的狗

在我国,兔子一直被看作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动物,不仅能当宠物,还能当食物。但是兔子在澳洲却成了洪水猛兽,泛滥成灾,杀不光也不敢吃,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本着“一天不吃肉,浑身难受”的人类天性,大家干脆也就“指兔为鱼”,跟着教皇一起吃兔子了,这一下直接让欧洲的家兔养殖迈出了一大步。这些被大量食用的兔子名叫“穴兔”,把它们驯化以后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家兔了。

与沦为餐桌“鱼肉”的穴兔相比,后来在澳洲占山为王的“欧洲野兔”也没那么幸运。由于野兔奔跑迅速、转向灵活,向来是王公贵族狩猎时最喜欢的“活靶子”。猎兔运动从罗马传播到了英国,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很钟爱这项活动。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成了澳洲野兔泛滥的源头,不得不说历史的偶然性真是难以捉摸。

按理来说,小种群灭绝的风险非常大,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近亲繁殖使后代患有隐性遗传病,让整个种群变得抵抗力弱容易死亡。

二是遗传漂变,不同基因型的动物留下子代数量不同,可能导致某些基因随机性消失,从而使子代遗传多样性降低,整个种群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降。

遗传漂变有点难理解,举个例子解释一下:假设野兔里面有两只兔子,一种耳朵大听力好,善于判断周围有没有天敌;一种腿长,能够从天敌的追捕中脱身。如果耳朵大的和腿长的生下很多后代,就有可能得到兼有这两种优点的后代,也就更容易存活。而如果耳朵大的种类只有一只,还意外死去了,就很可能永远生不出完美的后代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个小群体里面全都带有一种遗传病,那么后代想要消除这种遗传病也非常困难。

一位生物学家曾经提出,50只个体才能避免近亲繁殖,500只个体才能消除遗传漂变的影响。这种理论适用于像狮子、老虎这类大型动物,但是对于野兔却不太合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野兔的下崽速度太快了,比母猪还能生。

另一个问题在于,澳洲这种兔子的天堂却几乎没有兔子的天敌。澳洲并非没有捕食者,比如袋狼和澳洲野狗。但是袋狼在野兔泛滥的年代,只生活在澳洲北部的一小部分区域,和野兔们井水不犯河水。

袋狼

野狗取代了袋狼成为澳洲顶级猎手后,却对野兔没有兴趣。因为野兔很难捕捉,它们的奔跑速度惊人,最快的时候可以达到20米每秒。而且还能瞬间刹车转向,兔子身上那点肉估计都没有野狗捕猎的消耗多。而且澳洲野狗有更好的选择。

有绵羊吃我为什么要费劲抓野兔?

有鲨鱼吃我为什么要费劲抓野兔?

“六次围剿”

第一次:引进天敌

自从野兔“教父”托马斯·奥斯汀将野兔引进澳洲泛滥后,政府看着各个牧场发来的牛羊损失记录和抗议声明,头都大了,只好引进兔子的天敌来对付,首先请来了“狐大仙”捉兔子。可惜啊,面对灵活狡猾的野兔们,狐狸也是有心无力,抓兔子的速度还没人家生得快。最主要的是,它们找到了其他更容易捕捉的小动物,兔子多不多关我什么事?澳大利亚人给我发工资吗?

结果就是兔子和狐狸双双泛滥,让当地政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还不算完,他们又引进了野猫来捉兔子,结果自然是又泛滥了。

第二次:“赏金猎人”

政府算是想明白了,咱这块土地很神奇,外来物种来一个泛滥一个。畜生是指望不上了,干脆来个“重金悬赏”。1887年,政府悬赏25000英镑,召集了无数“赏金猎人”。不论是用网堵洞、放烟熏或者用猎枪击杀,效果都不大,因为猎人的成本太高了。

第四次:毒药灭杀

几次失败让澳洲政府彻底恼羞成怒,失去耐心了,要想大规模消灭野兔,看来只有在“饭里下毒”了。也就是在草场上喷洒毒药,结果兔子是毒死了不少,但是其他食草动物也跟着遭殃,这项计划也只能被迫终止。

第五次:生物病毒

这次澳洲政府是发动秘密武器了,直接从美洲引进了粘液瘤病毒。这种病毒在野兔中间快速传播,兔子的死亡率极高,直接让澳洲只剩下不到5%的兔子种群。结果野兔们也是使劲生,硬生生通过“群体免疫”,进化出了免疫能力。

但是澳洲可没有吃兔肉的传统,所以他们的兔肉味道非常接近“自然”,带有泥土的芳香,反正很难让人提起食欲。

加上前几次围剿,又是细菌、又是病毒、又是毒药的,难免令人担心这些兔子会不会带有某种致病因素。

现在澳洲政府倒是想明白了,上次的生物病毒非常有效,于是第六次围剿沿用了这种方法。最终,他们引进了来自中国的兔杯状病毒,终于将野兔的数量压制住了。如今,澳洲的野兔泛滥虽然时有发生,但是兔杯状病毒的效果依然很好。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sd1821@163.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iqidaoshu